东巡的风波暂息,然而嬴政对长生的渴望却愈发炽热。自碣石遇“祥瑞”后,他心中坚信海上定有仙人可助其求得长生不老之法,于是,东巡的队伍转而沿着海滨探寻仙踪,林羽无奈只能随行。
行至琅琊郡,此处海天相接,景色壮美。嬴政听闻此地常有仙人出没,便下令在此停留许久,广派方士出海寻觅仙人踪迹。
众多方士纷纷响应,其中以徐福最为积极。徐福向嬴政进言:“陛下,臣曾听闻东海之上有三座仙山,曰蓬莱、方丈、瀛洲。山上皆有仙人居住,且有不死之药。但仙山周围常有巨浪狂风,非大船与童男童女祭献不可靠近。”
嬴政听信其言,下令征集大船、粮草与数千童男童女。一时间,琅琊郡哭声震天,百姓们不忍骨肉分离。林羽见状,心中不忍,向嬴政劝谏道:“陛下,此等求仙之举,耗费巨大,且无有实证,恐伤民力,望陛下三思。”
嬴政却不以为然:“朕之大业,若得长生,必将使大秦万世不朽。些许代价,何足挂齿。”
林羽深知难以改变嬴政的决心,便转而思考如何尽量减少百姓的伤亡与损失。他向徐福提议,可先对船只进行改良,增强其稳定性与抗风浪能力。徐福虽心中不愿,但见林羽受嬴政宠信,也只能勉强答应。
林羽凭借自己对现代航海知识的些许了解,指导工匠们对船只的结构进行加固,增加了船帆的数量与角度调节装置,还在船上配备了简易的导航工具与应急物资。
在筹备期间,林羽发现徐福时常与一些神秘人暗中往来。他心中起疑,便暗中调查,发现这些神秘人竟是一些江湖骗子与六国余孽。原来,徐福妄图利用此次求仙之事,骗取嬴政的大量钱财与物资,然后远遁海外,摆脱秦国的统治,甚至还想在海外建立自己的势力,以图东山再起。
林羽将此事告知嬴政,嬴政起初不信,他认为徐福一片忠心,怎会有此等谋逆之心。林羽无奈,只得拿出证据,那是徐福与神秘人往来的信件与一些秘密计划的手稿。
嬴政大怒,下令将徐福囚禁,准备严惩。然而,徐福却在狱中辩称,自己是受了仙人的指示,与这些人往来只是为了获取更多的求仙线索,且若杀了他,仙人必将降罪于大秦。
嬴政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一方面他怀疑徐福的忠诚,另一方面又害怕真的触怒仙人。林羽见状,再次进言:“陛下,仙人若真有好生之德,怎会因一人之死而降罪于无辜百姓。且如今已筹备多时,不如另选可信之人带队出海,若真能求得仙药,再处置徐福不迟。”
嬴政思索片刻,觉得林羽之言有理。于是,他任命另一位方士卢生带队出海。卢生领命后,带着船队与童男童女踏上了茫茫的求仙之路。
嬴政与林羽站在海边,望着远去的船队,心中各有思绪。嬴政满心期待着船队能带回仙药,实现他长生不老的梦想;而林羽则担忧着船队的安危,同时也在思考着如何在嬴政的长生执念与大秦的现实发展之间寻找平衡。
数月后,船队归来,却并未带回仙药,只带回了一些所谓的“仙书”。卢生向嬴政解释,仙药虽未求得,但仙人赐予仙书,书中有诸多关于治国理政与长生之道的启示。
嬴政庄重地接过那本被传得神乎其神的仙书,眼神专注而急切,仿佛这本书里藏着能让他永生不老的秘诀。然而,当他逐字逐句地研读起来时,眉头却越皱越深。书中所记载的大多都是些晦涩艰深、让人摸不着头脑的语句,时而含糊不清,时而又似是而非,根本无法从中解读出明确有效的修仙之法。
站在一旁的林羽只是随意瞥了一眼,心中便已然明了:这不过又是那些方士们设下的一场骗局罢了!他们利用人们对于长生不老的渴望和迷信心理,编织出这样一本看似神秘莫测实则空洞无物的仙书来欺骗世人。但聪明如林羽,此刻并没有选择立刻揭穿这个真相,因为他深知以嬴政的性格,如果直接指出这是个骗局,恐怕不仅不会相信,反而还会怪罪于他。所以,林羽决定保持沉默,静静地等待着嬴政自己去领悟其中的端倪。
日子一天天过去,嬴政依旧沉浸在对仙书的研究之中,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逐渐意识到这本所谓的仙书似乎并没有给他带来任何实质性的帮助。那些原本充满期待的话语如今看来都显得如此苍白无力,曾经坚信不疑的求仙之路此刻也开始变得模糊不清。渐渐地,嬴政内心深处对于求仙一事的信念开始动摇,疑虑如同野草般在心头蔓延生长。
就在这时,一直默默观察着一切的林羽觉得时机已到。他鼓起勇气向嬴政进言道:“陛下,臣以为当下之急并非追寻那虚无缥缈的长生之道,而是应当将更多的精力投注于国内的民生建设以及边疆的防御之上。只有国家繁荣昌盛、百姓安居乐业、边境固若金汤,才能真正成就千秋万代之大业啊!”
嬴政听后陷入了沉思,一方面,他对于长生不老的执念仍然难以割舍;另一方面,林羽所言也不无道理。在这段前往海滨求仙的漫长旅程中,林羽亲眼目睹了嬴政在长生的执念驱使下所表现出来的种种疯狂之举和深深的迷茫。面对这纷繁复杂的局面,林羽竭尽全力地在其中周旋,想尽办法引导嬴政回归理智。
然而,长生的诱惑就像是一团浓重的迷雾,紧紧地包裹住了嬴政这位千古帝王的心志,使其难以挣脱束缚,彻底清醒过来。尽管前路艰难险阻重重,但林羽从未放弃过努力。他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必须要在这片迷雾中继续小心翼翼地摸索前行,守护好大秦帝国的那一丝难得的清明与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