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二今晚回来的还算早。
这几天手风不顺,每赌必输,所以喝完了酒他就决定走人回家。
不参与赌局,二更鼓敲完,街上还有不少人时倪二便醉醺醺的走到了巷口附近。
就在此时,有人匆匆而过,撞在了倪二身上。
“你瞎了眼,碰起我来了?”
倪二最近每赌必输,心绪原就不佳。
此时被人一撞,挥拳就要打人。
“老二住手,是我。”
倪二这才睁眼看去,原来是紧邻贾芸。
“是贾二爷,这会子还没回家?怎么看你有心事?”
“唉,这事说起来丢人……”
越这么说,倪二就越要听了。
底下的发展,也是与原本相同。
骂了卜世仁一通后,倪二扔下一小包银子就要走。
“二哥……”
倪二回头道:“十五两三钱银子,贾二爷拿去用便是。”
贾环露出笑容,说道:“不是,是银子不够,还差五十五两,二哥信的过我就借我,我给利钱。”
倪二瞪眼看着贾芸。
这小街坊看着有十来年了,向来谨慎持重,为人不大,但向来稳重。
四周街坊邻居哪个不说,这贾芸是贾家子弟里难得的好样的。
正因如此,倪二才在刚刚丢了十五两银子过去。
换了旁人,借据,利钱,保人,一样也不能少啊。
倒是没想到,贾芸居然要借七十两?
这可是一笔不小的数字了。
搁京城偏一些的地方,比如南城那边也够买几间房了。
要是省些用,够一家五口人五六年的口粮钱了。
看倪二打量自己,贾芸静静站着,微笑回应,不复多言。
倪二这种人,不是语言能打动的。
那些欠债的赌狗,亲娘都能死十几二十回,各种奇葩借口理由,倪二不知听过多少,想用语言来打动这位,不如省些唾沫。
片刻后,倪二就下了决心:“贾二爷要用,倪二就借!到时候多还几两银当利钱就好,倪二的银子也不全是自己的,总要给别的兄弟交代。”
“贾芸明白!”
贾芸肃容抱拳,说道:“多谢倪二哥信任,回头给二哥补一份借据。”
“我平日也不在家,给我家丫头就行。”
七十两巨款,倪二也不好说不要借据了。
当即又点了五十五两出来,与刚刚的十五两凑了七十两五钱银。
……
夜暮深沉,万籁俱寂。
贾芸把银子归堆放在一处,月光下银子散发着迷人的光泽。
一百零九两七钱。
足够了。
终于可以启动自己的计划。
到目前为止,算是过往的贾芸在帮忙。
母亲卜氏仅有的金饰,还有倪二这个邻居的信任。
这来自贾芸十几年人生一向孝顺温和,谨慎小心的表现。
从这之后,一切就要靠自己了。
陋室中,贾芸哑然一笑。
不需紧张,按部就班进行就可以!
……
十数日之后。
夜深人静。
一盏油灯放在桌子正中。
贾芸坐到桌前,摊好稿纸,备好笔墨。
银子到位后,贾芸便是开始奔忙。
购置和打造他需要的物品。
穿越快二十天了,贾芸除了当了母亲的压箱底金饰,还有就是借了七十两的外债。
简直是穿越者之耻啊。
好在发财大计终于要开始了。
笔是用的贾芸自制的竹管笔,就是香烟长短的竹筒,前端开叉,磨尖和打磨平滑,然后加上调好的墨水就可以写字了。
标准的硬钢笔造型。
汉唐到宋,华夏就有硬笔了,并非海外专利。
只是没有一直延续和提升。
甚至到明清之后,用硬笔的人就越来越少了,几乎算是失传。
毕竟硬笔谈不上书法,毛笔字写的好就是加分项。
但是叫贾芸用毛笔写百万字巨著,不如杀了他算了。
既然写书为的赚钱,体裁也很好确定。
仙侠,魔幻,奇幻之类的网文,贾芸也看过一些。
对这个时代的人来说太超前了。
还是武侠好。
贴近生活,接地气,武侠金大师的几部作品又是侠之大者为国为民,除了江湖侠义,还涉及民族大义,朝堂之争。
相当适合。
金老的十四部,用来打响头一炮的最合适的作品,毫无疑问是射雕。
呆憨男主,配聪明灵慧的黄蓉,加蒙古大汗女儿痴心一片,再加上蒙古兴起的战争描写,以及上一代恩怨情仇。
夹杂金国,南宋,大理皇室秘辛。
也不知金老爷子当年咋想的。
既有民族大义,江湖恩怨,也有三角恋情的狗血剧情。
爽点拉爆。
……
“钱塘江浩浩江水,日日夜夜、无穷无休的从临安牛家村边绕过,东流入海。江畔一排数十株乌柏树,叶子似火烧般红,正是八月天时……”
兴许是和莫名穿越到书中世界有关。
贾芸感觉自己的记忆力比之前强出许多。
下笔之时,记忆中的文字段落几乎一字不差。
这样是省事多了。
连续三天,贾芸以每天两万字的速度背写射雕。
速度羡慕死一群码字大神。
六万字,贾芸是打算分成两集。
三万字一集,在这个时代正好。
要是和后世那样几十万字一集,这书得厚到拿不住了。
毕竟这时代的阅读习惯还是竖行大字,像后世那样横排小字,这时代的读书人可看不习惯。
……
六万字,三天就写完。
这速度贾芸自己都吃了一惊。
但接下来还有的忙。
整个射雕是有两千四百多个常用汉字。
统计过后,前六万字有一千一百多个不同的汉字。
工作量还行。
先制沙模。
把字反过来在沙模上雕刻好就行。
是个细致活,但难不住贾芸。
在一旁的炉子上,则是已经用炭火加热铅锡合金。
等一组沙模字雕刻完,铅锡合金也过了融点,成为金属融液。
接下来,贾芸小心翼翼的将合金溶液倾倒在模具内。
然后等其冷却。
在这个过程中,他继续制作模具。
半个时辰后,沙模里的金属字模彻底冷却。
贾芸把字模倒出来,开始用锉刀削磨。
到傍晚时,已经有几百个消磨好的常用汉字整整齐齐的摆放在一起。
甚至还有几个标点符号。
“句读”,也就是断句在这个时代是读书人的基本功。
但也并不是没有标点符号。
一些闲书之类是有标点的,看起来要省力一些。
这种制模法就是欧洲十五世纪的古登堡制模法。
相比来说,汉字要比拉丁字母多的多。
所以毕升的活字法虽然是伟大的发明创造,但基本上没有用武之地。
活字太多,制作工艺太复杂,泥字又太容易毁损。
不论是使用还是保存,泥字都不堪用。
铜字又太贵。
民间还是用雕版法,就是用大小不同的木板,根据书的内容提前雕刻好,然后涮上墨水按压印刷成书页,最后汇编成书。
这样一来,成熟的有现成雕版的书籍相对便宜些,新书要贵的多。
毕竟要重新开版。
李时珍为了自己的“本草纲目”刊印成书奔走多年,主要原因就是开版雕刻太贵了。
一部大部头书籍要雕刻几千木版,需要多名工匠以年为时间单位来雕刻。
原材料,人工费用,那是天文数字。
很多文人雅士的笔记,诗文,家训之类,就是手抄本来流传,等证明价值之后,才会有书局开版雕刻,大量印刷成书销售。
所以这个时代的书籍价格极其昂贵,也造成了识字率比较低下的后果。
另外好纸也不便宜,榜纸,中夹纸等特殊公文用纸都很昂贵。
“磁青纸”价为一张纸一钱银,一纸百文钱,够百姓生活好几天。
更贵的画纸之类几两几十两不等。
那就更不是普通人能问津的了。